“恰恰中国的现实是东部沿海地区和超大城市都早已摒弃了低端产业的“人头经济”,不约而同地追求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模式,无论是腾笼换鸟,还是机器换人,廉价的劳动力不再是经济增长的必需品。同时,作为廉价劳动力的青年人也陷入了更多的迷茫,现实很残酷,即便是一个人在生产线上累死累活,收入也就和餐馆里的服务员差不多,甚至远远不及那些终日来回奔波的快递小哥。谁还会选择进入血汗工厂,成为生产线上随时可以替换的“零部件”。时代进步了,产业升级了,青年选择更多样了,教育却严重滞后,或许有人会提及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是的,职业教育应该是解决三和青年问题最好的路径。可是,当在一个西北小县城看到若干家依靠地方人社部门“活着”的培训机构,当了解到一个大叔反反复复进了七八次各种职业培训班却只是为了地方政府完成“指标”时,你一定能够想象到,指望政府某些部门的[…]”
摘录来自
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潜伏”深圳三和人才市场,国内首部“三和大神”纪实。李培林、李银河、梁鸿、熊培云诚挚推荐。)
田丰
此材料可能受版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