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more

谦恭或者傲慢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风骨。内心骄傲的人,才是自由的。

美国企业家瑞·达利欧(Ray Dalio)在《原则》一书中提到,“如果你现在不觉得一年前的自己是个蠢货,那么说明你这一年没学到什么东西”。以目前的时间为起点,人们认为过去多久以前的自己是个蠢货,代表了人们自我成长的周期,达利欧的周期是一年,我们自己的周期又是多长呢?这也是判断一个人自我更新速度最有效的指标。

小乘佛法认为人们对于自我的偏执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也是轮回的原因。但在这里,我用“我执”这个词想表达的其实是英文“ego”的概念。原本这个词被翻译为“自我价值感”“自我”或“小我”,但我认为用“我执”这个词来表达更加准确。

爱因斯坦用狭义相对论将时间和空间统一为“时空”,将质量和能量统一为“质能”,他是如何做到的?答案是升维。爱因斯坦认为,在问题的原有维度上不能解决问题;在原有维度上,只能呈现问题;只有换一个维度,才能解决现有问题。

“一旦你将结婚生子这两项从人生规划中删除之后,会发现年龄根本无法对你形成任何束缚和恐惧,人生也不用那么紧赶慢赶,一生都可以用来逐梦,以及体验各种未知。” ​​​

马斯克的创业经历告诉我们,我们原本都有这么大的梦想,但是我们被罩上了一层玻璃。我们原以为我们是正常的,他是天才,但最终我们发现,他和我们一样,只不过我们被认知边界束缚了。

“我们不是生活在客观世界中,而是生活在思想家为我们打造的思想世界中。”

他们发现了欧氏几何的第一性原理,即平直空间的隐含假设;然后,他们从逻辑的角度构想出一个非平直的空间,推翻了欧氏几何的系统;最后,在非平直空间的基石假设上,他们以逻辑思考的方式开创了各自的新系统。

“身为人类,我们不可能脱离想象所建构出的秩序。每一次我们以为自己打破了监狱的高墙、迈向自由的地方,其实只是到了另一间更大的监狱,把活动范围稍稍加以扩大。”

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则提出了一种更加直接的说法,“任何时候,我们都是被关进自己认知框架的囚徒”。

早在2300年前,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每一系统的探索中,存在第一原理,它是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省略或删除,也不能被违反。这里的“第一原理”[5],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一性原理。

简单来讲,亚里士多德认为,从一件事物推导出另一件事物,中间存在一个必然的导出,而这个导出的过程就是所谓的逻辑。根据这种认知,亚里士多德创造了演绎法中的经典句式,即我们常见的三段论。

《瘟疫论》有说:瘟疫之年,天地混浊,节气无常,伤及内脏,易感瘟疫。不知道正确么。

美国最高法院法官波特在1964年定义色情时所说的话:“我看到就知道了。”

生物体会表现出如下特征:运动(movement)、呼吸(respiration)、应激反应(sensitivity)、生长(growth)、繁殖(reproduction)、排泄(excretion)和吸收营养(nutrition)。

盖伦(129—约200),古罗马医师、自然科学家。他基本继承了从希波克拉底以来希腊医学的唯物主义传统,但对肌体内进行的各种无法解释的过程,他将其归结为非物质力量的作用,如宗教神秘论、信仰梦兆等。

18世纪的法国贵族兼科学家安托万·拉瓦锡(Antonie Lavoisier),他是近代化学的创始人之一。不幸的是——对他来说很不幸,对整个科学界来说也很不幸——他兼职收税员的身份让他在1794年5月的法国大革命中掉了脑袋。袋鼠法庭[2]的法官判处他时说:“共和国不需要学者和化学家。”

这种想法被称为“活力论”,最早可追溯到古代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和盖伦(Galen)[1],甚至可能更久远。即便是最具理性、最讲求科学的人,也很难彻底抛弃这种思维方式。假如你见过一个人如何死去,就会明白那看起来真的很像不可名状的生命火花突然熄灭了。

人到中年,也不敢花太多,取悦自己有时候一本书,一瓶威士忌便足矣

“基于对宪政主义原则、法治、民主责任制以及人人生而平等的信条”来构建“我们”。换言之,“一”是“多”的前提,“多”是“一”的后果。

Show more
ToR

The social network of the future: No ads, no corporate surveillance, ethical design, and decentralization! Own your data with Mastodon!